体育新闻

甘肃赛事王 甘肃赛道

2025-07-24

黄河奔腾,丝路蜿蜒,甘肃这片古老土地正以澎湃的体育激情谱写时代新章。2025年5月25日,兰州马拉松在黄河畔鸣枪开跑,甘肃选手邓书佳顶着眩晕坚持完赛,以2小时40分22秒勇夺国内女子亚军;桑吉东知带伤作战,以0.31秒的微弱优势摘得国内男子亚军,他在社交媒体动情写道:“很想把冠军留在兰州”。几乎同期,甘肃卫视·驰越运动赛车队在5200公里环塔拉力赛上创造历史——勇夺单日双组别冠军,创下车队环塔最佳战绩。从城市马拉松到荒漠拉力赛,从专业竞技场到校园健康跑,甘肃正以多元赛道为纸以拼搏精神为墨,绘制着“西部赛事高地”的壮丽图景。

高原竞速场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

甘肃赛道最鲜明的标签是“亚高原挑战”。兰州马拉松赛道平均海拔约1500米,黄河穿城而过形成的起伏地形,构成了独特的亚高原竞技环境。这种环境对运动员心肺功能提出更高要求,但也成为培育“高原雄鹰”的天然训练场。桑吉东知在2024年无锡马拉松跑出2小时09分29秒的佳绩,突破甘肃男子马拉松纪录,其耐力基础正源于长期适应高原赛道形成的生理优势。

独特的地理条件更催生多元化赛事布局。除兰马为代表的城市路跑外,甘肃利用河西走廊戈壁祁连山麓等地貌,发展出汽车拉力赛山地越野赛等特色项目。2025年环塔拉力赛中,甘肃车队在5200公里荒漠征途上展现卓越适应性,印证了本土选手在复杂地形中的竞技潜力。这种从黄河滨水赛道到沙漠戈壁赛道的立体布局,使甘肃成为全国少有的“全地形赛事实验室”。

全民赛事热 从竞技场到校园的燎原之火

竞技体育的辉煌离不开群众体育的沃土。兰马五公里健康跑成为青少年绽放光彩的舞台:17岁兰州少年靳亚伟实现从亚军到冠军的突破,高呼“稳了!这把稳了!”;同校女将马钰婷三战兰马终登顶,更立下挑战半程马拉松的新目标。这些校园健儿的崛起,折射出甘肃“赛事育人”机制的成效——通过将专业赛事向大众开放,搭建人才梯队培养通道。

全民参与热潮更催生创新办赛模式。借鉴江苏“苏超”草根足球联赛带动文旅消费的经验,甘肃正探索特色赛事IP与地域文化结合之路。如临夏州结合民族传统举办高原越野赛,张掖丹霞景区引入徒步挑战赛等。这种“全民皆可参与文旅深度嵌入”的模式,使赛事从单一体育活动升级为全民健身载体,让“甘肃赛道”真正延伸至街头巷尾。

UC8体育app

文体旅融合 赛道经济的流量密码

一条优质赛道能激活整座城市的消费链。2025年兰马期间,黄河风情线沿线餐饮酒店预订量激增;完赛选手邓书佳向全国跑友力荐:“兰州烤肉牛肉拉面手抓都值得品尝”,道出了赛事与美食文化的深度绑定。这种“跑一场马,游一座城”的效应在秦皇岛马拉松得到验证——单次赛事直接带动消费1.68亿元,为甘肃提供鲜活范本。

甘肃赛事王 甘肃赛道

甘肃更创新“赛事+”跨界融合模式。敦煌文博会期间举办的戈壁挑战赛,将文化遗迹探访与体育竞技结合;甘南藏族自治州打造赛马节,使民族文化展演与马术竞赛相得益彰。正如常州借“苏超”足球赛推出跨市旅游免票政策,单日吸引6万扬州游客,甘肃通过“赛事引流—场景消费—口碑传播”的闭环构建,正将赛道流量转化为持续的经济增量。

育才强技 科技赋能的人才基石

赛事品质提升的背后是科技与人才的支撑。兰州大学结构设计团队的故事颇具启示:这支队伍从2014年初次参赛时“摸黑探索”,到2023年以“凝力菁工”作品斩获全国二等奖,靠的是师生千百次模型试验与技术创新。同样的科研精神应用于冰雪赛场——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“雪务攻关团队”在零下30℃环境中研发储雪技术,保障冬奥赛事,其中甘肃籍科研人员的贡献彰显本土技术潜力。

甘肃正构建“产学研赛”一体化培养体系。如宁夏西夏葡萄科技小院以1500亩葡萄园为科研基地,推动葡萄酒产业与人才培养协同;甘肃高校增设赛事管理运动康复等专业,为赛事经济输送策划运营人才。这种“以赛促研以研强技”的模式,使甘肃从单一赛事举办地向体育科技输出地跃升。

迈向赛事经济新蓝海

陇原大地的赛道传奇,既是地理禀赋的厚赠,更是以人为本的创造。从桑吉东知带伤冲刺的执着,到中学生跑者马钰婷“明年挑战半马”的誓言;从环塔车队轰鸣的引擎,到科技小院里的葡萄栽培实验,甘肃正以多元维度诠释“赛事王”的内涵——它既是竞技场上的桂冠,也是全民共享的盛会;既是经济转型的引擎,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。

未来甘肃赛道的发展,需在三方面持续发力:一是深化“文体旅+”产业融合,借鉴江苏“苏超”推出城市主题优惠政策的经验,设计丝路特色的赛事旅游套餐;二是强化科技赋能,将储雪技术结构设计等科研成果转化为赛事保障优势;三是完善青少年培养体系,让如靳亚伟般的校园健儿获得更系统训练。当黄河水继续奔腾,古老的丝绸之路必将因跃动的脚步与车轮,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。